【携程特约摄影师】爱自驾,爱风光,爱摄影

【北美摄影协会名师讲堂-第四讲】后期的尺度

说的有道理

John Fan:

关于后期,常常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争议,说明每人心里的尺度不一样。这一讲就试图探讨这个尺度的问题。


什么是后期?严格来说,按下快门之后对图像所做的任何触动都是后期。那岂不是废话?按下快门就能出片吗?  所以通常所说的后期是摄影师在相机之外对图像的改变。


第三讲“读者的视觉”说过没有无后期的图像,也就是说没有零后期。数码时代,如果用raw的模式,没有后期根本无法出图。那么用jpeg能不能做到零后期?  其实相机直接记录的不是jpeg。它只不过是相机经过内部软件自动进行后期处理而产生了jpeg。如果用尼康,佳能,索尼的相机同时对同一场景用同样参数拍一张,我们会看到jpeg图像大大地不同。  甚至同一厂家,不同型号的相机都会显示出不同。


数码时代不可能零后期。胶片时代是不是就零后期呢?胶片时代成功的摄影师都有一套独特的暗房技术,从显影液和定影液的选择,到温度和时间的设定,更不用说多重曝光,遮挡减光等局部调节的手段。亚当斯的一套暗房技术直接影响到今天数码后期的发展– 这里我就不再重复别人的话题,有兴趣可以谷歌一下亚当斯暗房技术。


其实胶片摄影对客观场景的改变并不局限于暗房后期,在拍摄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各种型号的胶卷所显示的色彩,反差,感光度和颗粒感都不尽相同,甚至胶卷保存的温度和期限都会对图像有很大影响。一个成功的摄影师会有所选择地利用这些变量作为创作手段,这可以说是“超前的后期”。


再看看数码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胶片)的区别:




这叫H-D (Hurter–Driffield)曲线,或者叫density-exposure曲线。可以看到胶片明暗度和曝光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胶片的暗部和亮部对光线的敏感度变化会越来越小。数码传感器对曝光量的反应则是线性的。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敏感度呢?是线性还是S型曲线?用什么做评价真实性的标准呢?人眼?  前一讲提到人的视觉根本是不断动态调节,扫描和合成的产物。人所感觉到的图像是后期的结果,无法客观地进行比较。数码和胶片都不是直接记录了视觉的感受。恐怕现代的包围曝光等后期处理手段下产生的图像反而更接近于人的视觉真相呢。


数码技术的革命给后期处理带来极大的便利。胶片时代想做而做不了的暗房处理今天在计算机前的“明房”里便可解决,而且后处理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同样,数码时代一个成功的摄影师会有所选择地利用这些后期手段来作为创作的工具。


既然没有零后期,多少数码后期才算恰当呢?我把数码后期分为三个程度:



  1. 对亮度和反差的调整


  2. 移花接木,改变现实


  3. 超现实的电脑作画



对亮度和反差的调整每个摄影师都应该做,不做的应该去学。  根据自己的视觉习惯和创作目的调整亮度,增加或减少反差。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在Photoshop里拉曲线 – 把线性的亮度曲线拉成S-形来增加反差。S-形?那不是前面说的胶卷的H-D曲线吗?如此后期之后的数码图片是更加接近胶片的反差了。调整之后的图片是更真实还是更不真实了呢?


对亮度的调整今天可以做得非常复杂:从半自动的HDR到全人工的包围曝光处理,这些既是摄影师的创作手段,也是为了突破感光器宽容度不如人眼的无奈之举。我最近开始使用的索尼A7RII动态范围大大地进步,开始发觉包围曝光的使用也开始有所减少。有一天数码传感器的动态范围赶上人眼,也许包围曝光就不再需要。但即使那一天,用包围曝光达到超越人眼的动态范围何尝不会给人带来从未经历过的惊喜?时代在进步,每个人都在随潮流而动,只不过是领导潮流,追随潮流和逆潮流而动的区分罢了。


移花接木,改变现实的后期争议最大。从清除一根杂草到翻江倒海都有摄影师在做。什么是尺度?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尺度,但是真正的尺度其实在读者而不在作者。后期的过度与否由读者衡量。只要被接受就是合理,否则就是过度,因为这理本身就是读者定的。然而读者的理也不是一成不变。印象派刚刚出现时属于不合理,被大众接受之后便视印象派画家为先驱。


读者对各类摄影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类后期在新闻记实摄影中是不允许的,因为读者的要求是尽量反映真实世界的画面。但是摄影分门别类,记实只是一部分,不能拿它去要求其他摄影门类。如果摄影是记实手段,人为的改变应该尽量避免。如果摄影师是艺术手段,skyis the limit,还有什么要求可谈?一个成功的摄影师既然为读者认可,那么他的后期尺度已经为他的读者群视为合理。他今天不做翻江倒海的后期那是他自己的定位,与别人是不是合理无关。何况他今天的定位也不代表他明天的定位,摄影师的风格定位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不能自己驾马车而去否定世界上奔驰的汽车,而等到自己哪天开汽车了又去嘲笑马车的驭者。自己喜欢的为什么要求别人也喜欢,自己反感的又何必要别人一同厌弃呢?从社会的民主,到艺术的百花齐放都是这个道理。


超现实,电脑作画般的后期争议反而又少了。后期既然等同于画家的画笔,我们有何权利去评判一个画家该画什么呢?这已经超出我的范围,我不去妄加评论了。


 


John Fan


https://johnfanphotography.com/



评论
热度(270)

© 二宝 | Powered by LOFTER